当前位置:
湖南教育新闻网 > 基础教育 > 教育人物 > 详情

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肖三红:三十三年初心未改

2025-09-10 11:10:51 来源:湖南日报 作者:

【名片】

肖三红,女,汉族,1973年8月出生,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。她坚守特教一线33载,担任班主任29年,以母亲般的慈爱和专业精神守护听障、智障学生,被学生亲切称为“老师妈妈”。她深信“爱”是一门艺术,运用“三步教学法”教学模式,有效破解听障学生知识运用难题,大幅提升教学质量。她成立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工作室,引领区域特教发展,将先进教法推广至全省多校。曾获湖南省特级教师、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、湖南省优秀教师等称号。

【故事】

9月7日,记者来到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,见到肖三红时,她正在宿舍安抚一位情绪激动、不愿上课的听障学生小雯。“快别哭了,妈妈过几天就会来看你……”熟练的手语动作和面部表情终于止住了小雯的哭声,肖三红小心牵着她走出教室。


这样的场景在开学季屡见不鲜。“这里的孩子大多患有听力、智力障碍以及双相情感障碍,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耐心和关爱,才能唤醒他们的内心去热爱生活,热爱社会,热爱生命。”肖三红说。

如今,这份“爱”已延续33年,肖三红的初心——让学生成为一个能融入社会并高质量生活的人,从未改变。

课上是老师,课后是“妈妈”

1989年,初中刚毕业的肖三红,在得知一位患有听障的邻家弟弟,因特教资源匮乏无法入学的情况后,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特教老师。3年后,她从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特师部毕业,并如愿成为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。


一支粉笔、一块黑板,还有一腔热血是肖三红成为特教老师的“起步家当”。当时,由于学校初创,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极度匮乏,肖三红课上要兼顾各类学科教学,课后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。

学生小杨因父母在外务工而长期在校寄宿,肖三红成了他的“临时妈妈”,关心他穿衣吃饭,教他学手语、学写字。还及时跟家长分享孩子的进步,让他们安心工作。

这样的互动持续了9年,如今小杨已大学毕业融入社会,肖三红与家长成为挚友。逢年过节,他们一家总会不约而同地送来祝福。

如果问起普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,回答当然是“桃李满天下”,但对于特教老师而言,最大的幸福是学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成长,能让一个绝望的家庭重燃希望。


众多学生中,小彭曾是全校有名的“调皮王”,破坏公物、干扰教学,让全校师生唯恐避之不及。小彭辗转来到肖三红的班级后,肖三红抱着“他总有优点”的想法,发现小彭爱劳动、爱表现、喜欢帮助人。肖三红说动小彭担任班级劳动委员。

小彭果然未负期望,每日清晨将地面清扫干净,还用手语向过往老师问好。此后,肖三红抓紧在学习上积极引导他,经过一年多的耐心辅导,小彭成为班里变化最显著的学生之一。

不久前,毕业多年,已成家生子的小彭特意回校看望肖三红,还叮嘱学弟学妹们:“在校要听老师的话,毕业后要回报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和社会好心人。”

坚持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

多年的特教工作让肖三红明白,只有“爱”是不够的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,这群特殊的孩子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,长远发展呢?

抱着这样的疑问,肖三红决定从创新教学模式上入手。

“传统的手眼传授形式,内容多是理性化的知识点,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动力。”肖三红终于找到“病根”。从此她开始自我转型:专业书翻了一遍又一遍,笔记做得密密麻麻,教学知识烂熟于心……

2015年,她成立“三步教学法”实验班,利用听障学生具象感性认知较强的特性,创新情景再现与演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。


2017年,44岁的肖三红在生下二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紧张投入到工作中。深化课前导学、课中学习、课后互学的教学模式,几套组合拳下来,学生成绩进步显著。

开展教学实验以来,已有20余名学生圆梦北京联合大学、长春大学等高校,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阔步向前。

“时代在进步,特殊教育也得与时俱进,说到底,都是盼着特殊孩子们能好好融入社会、幸福生活。”谈及未来,这位仍在特殊教育前线努力奋斗的“老师妈妈”,又开始琢磨怎样让孩子们乘上互联网时代这股“东风”了。


编辑:余杏

热稿排行

Baidu
map